来源:中国文化报 来源作者:? 袁 ?鸣 编辑人:荆书剑 发布时间:2018-02-01 15:00:02
贴春联、放鞭炮;逛庙会、看花灯;走亲友、拜长辈;祭祖先、祈平安。
记忆中的新年,田野里洋溢着春的气息,空气中弥漫着鞭炮的味道,河水里荡漾着温暖的感觉,笑脸上显示着纯洁的幸福。年的味道就像浓得化不开的蜜,甜得一辈子都难以抺去那种刻骨铭心的感觉。
而现今,越来越多的人对年味说不清道不明,感觉年的味道如白开水一样愈来愈显得寡淡。想来想去,年味的逐渐清淡,似乎是因为缺少传统的载体,几千年的年文化根系因为缺少营养而显得枝枯叶瘦。
春节是中国最具仪式感的传统文化节日。
年,是以时间为计量的人生总结形式;年,是以亲情为纽带的家族聚会形式;年,是以家庭为单元的国家庆祝仪式。过年,几乎成为人、家、国,单位时间内(365天)一件最为神圣、隆重的大事,喜庆、祥和、幸福的年味显得尤为重要。
几千年来,中华民族逐步形成独特的过年模式,不管天南海北都一样张灯结彩、不管贫富贵贱都一样激情洋溢、不管城市乡村都一样纳福迎新、不管大人小孩都一样衣帽穿新。尽管地域不同、民俗各异,但全国上下一片红红火火、各式人等一片喜气洋洋、沿海边疆一片喜庆吉祥。
年味就是从一个个隆重的仪式中荡漾开来的:大扫尘,除去往年的晦气;放鞭炮,驱赶邪恶的怪兽;贴春联,寄托美好的向往;年夜饭,享受团聚的快乐;拜新年,送上吉祥的祝愿;敬菩萨,保佑来年的平安;逛庙会,感受热闹的氛围……
浩浩荡荡的春运大潮,高达数亿人的异地迁移,目标只是日夜思念的故乡的家。这种神话般的奇迹只有也只能发生在中华民族的神州大地——这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神奇的力量,蕴含在年味里集中爆发,在喜庆祥和的平静中激情澎湃、排山倒海,支撑着中华民族在世界东方屹立不倒。
浓汤年味应成文化自觉。
年味浓是一种文化力量的象征。无论是备受耻辱的外来侵略、山河失色的自然灾害,还是你抢我夺的纷争内乱,中华民族祈福求安的魂一直都在、追求美好生活的根一直都在,过完一年又是新的开始,告别过往重新再来。年味愈浓,对来年期盼愈烈,对未来向往愈切。
对年味淡的担忧和对年味浓的向往,都是一种文化自觉和自信的表现。
印刷春联确实比毛笔手写春联来得方便,机器生产的食品确实比人工包的饺子省事,可是,年味越来越淡的背后,是我们丢掉的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,是我们失去的越来越多的崛起的力量。
为让年味儿更浓,地方文化职能机构可以多花点功夫引导大家用传统书法来写春联,字不在好丑、文不在工整,哪怕仅仅送一些红纸、笔墨到城乡居民家中,一样收到传承传统文化的效果。条件好的,可以辛苦一点排练一些文化节目送到农村去、送到车间去、送到边防去。
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、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,一些传统的做法确实需要改进,但传统文化不能扼杀,反而要自觉加大力度进行传承和保护。年味,就是我们需要传承和保护的文化遗产,体现年味的载体应该是我们重点的保护对象,任何对传统文化自我否定的懒政、乱政行为,都应受到批评和谴责。
年味是融合世界文化的载体。
年味不仅是中国的,也是世界的。每逢春节,身居海外的华人过年的年味似乎比国内还要热闹。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也过起了中国的“洋节”, 挂灯笼、放鞭炮、穿唐装,还会用中国话互道“新年好”。
中国的“年文化”能够走向世界,主要得益于年味的载体,穿上新唐装可以满街“得瑟”、拎着大红的“中国结”可以“招摇过市”、放个鞭炮立即童心大发、涂鸦写个春联弄得一身墨水、吃个糖葫芦不知从何下嘴。
对于外国人来讲,年味也许只是一乐,可是,他们通过这一乐就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,加深了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理解,同时加深了对中国发展方式的了解。现在,中国春节的年味,不仅洋溢在海外的华人街,还弥漫在华盛顿、巴黎、伦敦、墨尔本的街头。
当然,目前年味载体的挖掘还远远不够,年味文化的输出也远远不够,什么时候像中国年轻人喜欢过圣诞节、万圣节、情人节一样,让更多的外国年轻人喜欢上中国的春节,那么,年味为世界文化的融合就发挥了应有的作用。也许,哪一年的春节,我们会在外国街头看到,外国人敲着安塞的腰鼓、踩着临泽的高跷、耍着四川的变脸、放着浏阳的鞭炮,一起欢度中国的传统节日,心潮逐浪高……
中国年味,应该让世界一起红火起来!